Tuesday, February 07, 2006

由民族主義到共產主義

1. 共產主義運動
1.1. 國民革命失敗-五四運動(1919):李大釗陳獨秀


中國自辛亥革命後,並沒有產生一個完整的民族國家,對內方面,長江以北的北洋政府,陷入軍閥割據的情況,這是由於清末出現的眾多地方武裝力量,並沒有在辛亥革命中被整合在一個中央政權之中;對外方面,中國仍然延續清末以來列強瓜分的狀況,在國際舞台上,中國是一個弱國。

第一次世界大戰後,在巴黎和談(或凡爾賽和約)裡,戰敗國德國原佔領的膠州灣(即今日山東半島),並沒有歸還中國,而是轉給日本,這個消息傳回中國,便引起了五四運動,學生提出「外抗強權,內除國賊」的口號,學生示威、罷課,市民亦響應罷市,這是狹義的五四運動。

同 時,作為廣義的五四運動,便是新文化運動,涉及的不單是集體抗議,還包括思潮及文化運動,例如批判傳統中國文化,以及白話文運動等;而後來不少共產主義 者活躍的刊物《新青年》,便是在這個時候誕生了,而共產黨早期的領袖,包括李大釗及陳獨秀,都是新文化運動的大旗手。

1.2. 俄國革命(1917)與馬列共產主義思想

五 四運動之前,俄國出現了共產主義革命,使馬克思主義及列寧主義引起中國人的興趣,共產主義思想本來是發靭於西歐工業國,而馬克思對共產主義運動的期盼, 亦是在西歐這些先進工業國,想不到,工業較落後的俄國,卻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/共產主義國家,這對其他非西方國家有很大鼓舞,特別是靠近蘇聯的中國。

當時,共產主義思潮,開始在新文化運動裡的傳遞,例如《新青年》裡有介紹共產主義、列寧主義、托洛茨基主義的思想。

1.3. 1921,共產主義小組-->共產黨

五四運動前後,開始有人研習共產主義,亦有人開始接觸共產國際,但仍以青年小組形式進行,到了1921年,一些知識份子在上海籌組共產黨,人數亦只是六十人不到,例如今天,你仍可以在上海看到一大會址。

故此,共產黨的成立初期,只是一個知識份子為主的團體,並沒有多少群眾組織。

1.4. 民族主義與共產主義的結合

然而,共產黨的成立背景,多少決定了它往後的性質。

首先,民族主義色彩非常濃厚,因為當時面對的民族壓迫,要比馬克思主義所強調的階級矛盾還要突出。而共產主義之所以吸引,在初期很大程度上是給予知識分子一個民族獨立革命的想像,特別是在辛亥革命失敗,第一次國民革命失敗後,另一個革命期盼。

1.5. 兩種解釋:
-理想主義(例子:瞿秋白<多餘的話>)及激進主義(林毓生《中國意識的危機》)及「救亡壓倒啟蒙」(李澤厚《中國現代思想史》、李澤厚與劉再復《告別革命》)

早期的共產黨人,理想主義色彩非常濃厚,你可從早期共產黨人的著作看到,瞿秋白便是一個例子;例子:瞿秋白<多餘的話>,這種理想主義具有激進特性,即鼓吹以激進手段,進行激進徹底的改革,這是林毓生的看法,他認為現代中國具有強烈的激進特性,例如五四時全面否定及批判傳統文化;而李澤厚與劉再復則認為,救亡意識壓倒了清末及五四時的啟蒙意識,於是「革命」成為強而有力又流行的論述。

-國民革命失敗,列強的入侵(毛澤東的「半殖民半封建」),民粹主義興起(Maurice Meisner)

毛澤東則以粗糙的馬克思主義,指出由於國民革命的失敗,以及列強殖民主義的入侵,使中國處於半殖民半封建的狀態,即無法從封建主義過渡為成熟的資本主義,沒有強大的資產階級,故此,才有契機及必要推行共產主義革命。

Maurice Meisner基本同意毛澤東的看法,但他對具有現代中國政治思想代表性的毛澤東主義作分析,認為當中具有從俄國傳來的民粹主義,強調人民群眾的革命改造世界的力量,於是,成為共產主義革命興起的背景。

2. 由城市暴動失敗到「槍桿子出政權」及「農村包圍城市」
2.1. 城市工人中心的共產主義
共產主義是一套非常城市中心,以及以無產階級為主體的革命思想,所以,它在中國早期,亦是吸引了城市中的知識分子及學生,以及部份工人領袖,特別是當時中國工業基地上海,故此,上海亦成為早期共產主義運動的基地。

2.2. 初生的工人階級運動
中 國的工業發展落後於西方國家,但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,工廠工人階級數目亦不少,大約有二百萬;同時,由 商業貿易吸引來的工人,例如苦力,數目更龐大,約有一千萬左右,這成為第一階段的共產主義運動的基礎,事實上,當時在上海以至其他城市,例如廣州,出現了 大量工人運動。

1921-27年間的上海工人運動,為共產黨帶來了大量支持者及黨員,黨員人數差不多增加至六萬人。

當時的工人運動與反帝國主義運動緊密結合,原因大概有兩個,第一,由於中國工業落後,許多工廠都是外資,例如日本以及英美,這些國家同樣是瓜分中國的列強國家,所以,工人抗爭有很強烈的民族主義。

第二,當時的國民黨,在廣東正籌備北伐統一中國,即所謂第二次國民革命,所以,全國有一股革命熱潮,如果你看一下二十年代中國電影,你會發現「革命」這個主題,它講的革命,不是後來的共產主義革命,而是廣義的國民革命。

2.3. 北伐與第二次國民革命:第一次國共合作(聯俄容共)

這次國民革命,由國民黨領導,得到蘇聯支持,以金錢與武器援助,並派出軍事顧問協助;同時,國民黨跟當時的共產黨,以合作的關係,一起推動國民革命,例如,當時的共產黨人以個人身份參加國民黨,即所謂歷史稱「聯俄容共」(1924)。

當時的共產國際(即蘇俄),並不支持中國迅速進行社會主義革命,而是要實現未完成的「資產階級革命」,所以,鼓勵中共與國民黨合作,成立莫斯科中山大學,培訓政治及軍事人材,所以,除了共產黨人之外,不少早期國民黨員也曾到莫斯科留學,例如蔣介石之子蔣經國。

2.4. 國民黨與蔣介石重整黨政軍權力
1925年3月,國共合作不久,北伐還未全面開始,孫中山逝世;國民黨的軍政黨掌握在蔣介石手上,他成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,而國民黨軍隊在蘇俄的扶持下(1923-24年間,蔣介石曾到蘇聯學習),有頗大的增長,然而,他並沒有打算跟共產黨長期合作。

1927年3月,蔣介石軍隊進入上海,4月開始,他聯合當地青幫,襲擊總工會及共產黨各基地,對國民黨內左派進行清黨,史稱四一二事變,並於南京成立國民政府。

2.5. 鎮壓上海工人及共產黨:白色恐怖與國共破裂
四一二事變,令支持共產黨的上海工人組織瓦解,也令大量共產黨人遭殺害,由數萬人減至萬餘人。

蔣介石政權在上海等城市漸漸站穩陣腳,並進行白色恐怖,所有共產黨支持者,包括學生與工人都遭逮捕及殺害;不少共產黨退往農村,聚集在江西井崗山。

參考書目:裴宜理2001《上海罷工》上海:江蘇人民出版社。

2.6. 井崗山:「槍桿子出政權」、「革命不是請客食飯」

井崗山是共產黨把基礎轉移往農村的開始,開始出現了農村包圍城市等的游擊戰策略,改造了原來馬克思及列寧的共產主義理論,因此,中國共產黨自此一直認為,需要結合中國情況的共產主義,而非照搬外國的。

而毛澤東亦在這個時候開始崛起。

在井崗山上,共產黨正式確立建軍的路線,他們總結出經驗:「槍桿子出政權」,成立紅軍;他們認為,共產黨在城市中慘敗,北伐成功後反遭清剿,是由於共產黨自己沒有武裝力量。

1931年,毛澤東等人在江西瑞金成立蘇維埃政府,並重整武裝力量,在約三年裡,發展成三十萬軍隊。

同 時,他亦開始發展出自己跟共產國際不一樣的革命路線,他強調農民運動的重要性,在共產國際,農民運動的革命性備受可疑,內裡帶著許多封建殘餘的東西,也 有時並不跟從革命路線而行,而對非左翼人士來看,農民運動又顯得「過火」,經常有針對地土及土豪惡霸的打砸燒搶,然而,毛澤東認為,「革命不是請客吃飯, 不是做文章,不是繪畫綉花,不能那樣雅致。」毛澤東賦予了農民運動的正當性。

事實上,由1927-1937年,共產黨的史學家稱之為土地革命,或第二次國內革命,因為這時正是共產黨在農村建立據地,進行農民運動的時候,開始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。

3. 延安傳統
3.1. 國民黨四次剿共

然而共產黨仍遭受國民黨軍的四次後,第五次反圍剿失敗,於是,1934年,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,由江西進入陝北的延安。

3.2. 二萬五千萬長征:延安


由江西南部出發,共有十萬人左右,八萬士兵,二萬黨員,但是到達延安後,只剩下八千人,可見長征的慘烈,一方面要攀山越嶺,在極為艱鉅的地理環境上行軍;另一方面,要抵抗國民黨軍的追捕。

同時,湖北湖南山區,以及甘陝地區的游擊部隊亦開始匯集在延安。



曾慶紅訪問南非,談及長征











3.3. 毛澤東的冒起與延安精神



毛澤東在長征裡,領導黨員及群眾,完成了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,因而個人權威大增,並逐漸擺脫了蘇聯共產黨的控制("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"),成為共產黨的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。

同時,延安這個偏遠而窮困的山區農村,與艱苦的長征,形成了所謂延安精神:面向實踐,面向社會,面向人民,與過去由蘇俄指導的理論截然不同,因而形成了這個階段共產黨的意識形態。

簡單來說,延安精神可以分成幾個重點:

-黨及知識分子要為工農兵服務
-勞動作為對知識分子的再教育
-勞動教育與思想教育合一
-人民戰爭


毛澤東的群眾路線終於最後確立。
photos001













高華2000《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? : 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》香港: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。

(圖:毛主席與青年農民


4. 抗日戰爭(1937-1945)-國共內戰(1946-49)
4.1. 第二次國共合作(「西安事變」)
由共產黨在井崗山建立基地,到長征並把基地建立在陝北,國民黨軍仍然不斷大規模剿共,1936年,在張學良及楊虎城策動的西安事變中,蔣介石終於首肯再次國共合作。1937年7月7日,蘆溝橋事變,日本由原來控制的東三省(即滿洲國),向華北及華中地區展開全面侵略。

而當時的紅軍,亦編入國民軍的第八路軍及新四軍,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抗日。

4.2. 抗日戰爭的效果

抗日戰爭對共產黨日後的狀大有關鍵性的影響。

日軍的侵略,使國民黨在城市的勢力大受打擊,例如上海及南京,被迫要退到西南部。

同時,共產黨由於盤踞農村,而日軍的勢力只能觸及城市,所以影響不大,而且,由於國民黨減弱,所以更能乘機擴大紅區的範圍。

共產黨經過長征後,到達延安初期,把其他地方率眾來到的殘餘部隊計算在內,只有萬餘人,但在抗戰期間,深入擴大農村,於是增至數十萬人。

4.3. 國共內戰/解放戰爭

1945年,抗戰成功,但亦宣告國共合作失敗,戰後曾有短暫的和談嘗試,卻最終因國民黨企圖一擊殲滅共產黨而破裂;1946年,發生國共內戰,或中共史學稱為「解放戰爭」或「革命戰爭」。

當時的國民黨的中國國民革命軍與共產黨的人民解放軍之間,實力看起來很懸殊,國軍有二百多萬,解放軍只有數十萬,而且,國軍得到美軍的支持,擁有空軍及海軍,而解放軍,基本上是游擊隊伍,沒有先進武器。

然而,國軍除了在軍力上佔優外,在後援上及戰術上都失敗。

國 民黨佔據著城市,但城市裡卻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,而戰後的接收問題,亦引發嚴重貪污;同時,由於國民黨急於作戰,引起知識分子不滿,發起「反飢餓,反內 戰,反迫害」運動,卻遭國民黨鎮壓。相反,抗戰期間,已不少知識分子投往延安,同時,共產黨在農村進行各項有利於農民的措施,包括發動群眾清算地主重新分 配土 地,或爭取減租減息等,所以,共產黨的紅軍(後來稱之為人民解放軍)在後援上,擁有龐大支持,例如,除了軍人外,還有民兵及地方自衛隊,以至農會及婦聯等 組織,盡顯人民戰爭的精髓,亦成為世界游擊戰及革命的典範。

從戰術上,共產黨在內戰初期,採取退卻行動,撤出城市,駐守農村,同時,運用游擊戰術,速戰速決,保存實力,減少傷亡,殲滅敵人力量;例如東北野戰部隊的林彪,便在東北經過六次進攻,才逐一擊潰國軍實力。

相反,國民黨軍隊戰線太長,現代化的軍備對他們來說,反而是負擔,機動性低,被快速戰術的紅軍慢慢蠶蝕,最後,經過沈遼戰役、平津戰役、淮海戰役後,國軍大勢己去,於1949年撤守台灣,10月,共產黨在北京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。


4.4. 新中國成立(1949):毛澤東的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成功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