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February 13, 2006

專題:共產黨與中國社會

1. 革命政黨
1.1. 馬克思及列寧的政黨及國家學說
-共產黨與職業革命家
雖然按照馬克思(中文英文)主義理論,社會循著一定方向前進:
原始共產主義社會->奴隸社會->封建社會->資本主義社會->社會主義/共產主義社會

但是,這個演化過程,並不是自然的,而是一個階級鬥爭的過程,需要人去推動的革命。在資本主義邁向社會主義過程中,階級矛盾激烈,但還是需要共產黨來領導及推動革命(詳情可讀<共產黨宣言>)。

俄國革命領袖列寧(中文英文),在他的著作<國家與革命>中,進一步發展馬克思有關建黨理論,指出,革命需要職業革命家來推動,即他們不再是特定的社會階級,他們的身份及志業,便是革命。


-先鋒黨與意志論(voluntarism)
基 於各種原因,人民群眾,甚至包括無產階級,其意識經常處於落後狀態,無法自發進行革命,只實現革命,需由一群職業革命家來組成共產黨,成為社會革命的先 鋒;他們掌握了理論的武器,向革命群眾灌輸革命思想(例如掌握傳媒作宣傳、組織及煽動作用),帶領著全社會推動革命,因此,他們的地位有著超越其他階級的 地位置,激發工人階級的革命潛能。

-奪取國家機器,推動革命
這個先鋒黨不單是灌輸革命意識,而且要奪取統治階級的國家機器,因為資產階級靠著國家機器,如行政官僚及軍隊來維持資產階級統治;先鋒黨需要奪取國家機器,所以需要軍隊,進行武裝革命,這就是蘇聯的紅軍及中國的人民解放軍的最基本理論基礎。

無產階級專政
為了革命,先鋒黨以無產階級代表的名義,可以及應該奪取國家機器,對反動力量進行專政,包括限制他們的活動,沒收所有財產化為公,對社會進行全面改造,甚至是鎮壓反革命力量。但是,至於專政到何種程度以至到何時,則成為一個爭議非常大的問題。

1.2. 毛澤東的革命理論
毛澤東基本上承襲列寧的革命政黨理論,但是,他也有不少他界定的中國特色,作為其理論根據,可見他的<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>。



-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國
鴉 片戰爭以來,中國處於半殖民及半封建,外受列強欺凌,內受地主及官僚支配,因此,中國沒有進入完全的資本主義社會,資本主義發展滯後,資產階級也相當弱, 故此,雖有辛亥革命,但是資產階級革命不完全,民國是一個不完全的資產階級政權,但同時,中國已發展出各種資本主義的階級矛盾。

-資產階級革命(新民主主義革命)+社會主義革命
故此,中國共產黨有著雙重使命,一是要推動資產階級革命(建國前後,有所謂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說法),但同時,亦需要社會主義革命。

-革命主體:工農聯盟
對 經典馬克思主義與列寧皆強調無產階級的革命力量,而對農民的革命性頗為懷疑,例如列寧曾認為俄國農民的意識非常落後,不足以成為革命主題;然而,毛澤東則 認為,農民運動是革命主力,特別是在中國,因為不管資產階級還是工人階級都相對薄弱,所以,只有依靠工農合作才能革命成功。

-意志論(voluntarism)與人民
經典馬克思主義強調物質生產的改變,是社會變革的來源,列寧則認為先鋒黨的革命思想具有決定性作用,毛澤東則強調革命家與群眾的意志,能超越物質限制,加速革命,因此要讓群眾革命鬥志高昂,才能推動運動。

群眾路線
共 產黨領導群眾,自命代表著群眾;同時,中國共產黨在江西及陝北,長期處於農民之中,靠著各根據地的農村群眾而成長,故此,黨與群眾關係很重要,黨既要時 刻領導群眾革命,但同時,黨要「從群眾中來,到群眾中去」,緊密接觸群眾,接受群眾教育(例如參與勞動),從而代表群眾。

在革命進程中, 中國共產黨發展以群眾運動為重要手段的政治,各樣政治及社會變革,都需要群眾運動來推行,不單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,是全國廣泛大規模的群 眾運動,就如黨內整風,都傾向採用群眾批鬥大會來進行,建國以後的土地改革及大躍進時代的經濟變革,都運用群眾運動來推動。



革命政黨

非革命政黨

核心成員

職業革命家

職業政治家或業餘者

目標

革命-奪取政權-改造社會

執政-推行新政策-改善社會

主要手段

武裝鬥爭

參選

與民間社會的關係

領導

爭取支持

與其他政黨關係

領導(統一戰線)

競爭



參考書目:
Meisner, Maurice. 1982. "Leninism and Maoism: Some Populist Perspectives on Marxism-Leninism in China." Marxism, Maoism and Utopianism.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, 76-117.
莫里斯1991《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, 烏托邦主義》北京:中央文獻出版社。
Kolakowski, Leszek. 1978. Main Currents of Marxism, Vol 1-3. Oxford: OUP.

社會主義好

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

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
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
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
共產黨辛勞為民族
共產黨他一心救中國
他指給了人民解放的道路
他領導中國走向光明
他堅持抗戰八年多
他改善了人民生活
他建設了敵後根據地
他實行了民主好處多
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
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





2. 黨政軍一體化
2.1. 黨領導軍隊:中央軍事委員會
革命政黨要進行武裝鬥爭,因此,軍隊與黨緊密結合,在現時的中國,有一機構,稱之為中央軍事委員會,統率全國解放軍,它的成員是由黨中央決定成員,而且高度重疊,例如,胡錦濤是總書記,也兼任中央軍委主席。

2.2. 黨領導政府各級機關:中央/省/縣(市)/鄉(鎮)/村
正如剛才所言,共產黨需要奪取國家機器,所以,政治及行政工作,由黨來直接或名義上領導,各級政府機關,都有黨幹部作領導,例如中央層級中最高人物胡錦濤,兼做黨總書記及國家主席,通常只管路線方向,日常全國政務,由總理(溫家寶)負責。

而在地方級(省/市(縣)/鄉鎮/村),亦有黨部及各級書記,與行政系統平行作為領導。














4. 黨/國與社會

4.1. 全能/全體主義
-一黨專政?極權主義?
共產黨在不少反共人士眼中,屬極權主義體制,類近George Orwell的《一九八四》中的老大哥,全面監視人民的行動,而香港不少人亦批評它「一黨專政」。

黨覆蓋社會的確廣大,幾乎沒有多少空間不存在黨的陰影,有人稱之為全能主義(totalism),但是,黨是否能自上而下實行「專政」,以及作出「全面監控」,卻是個疑問,特別是在1978年開放改革之後。

-黨對全社會的滲透
有一些學者(如鄒讜)指出,黨對全社會進行滲透,嘗試主管所有大小事務,然而,它要達到社會控制,亦需要許多不同體制及手段,與社會產生互動。

4.2. 農村
-人民公社黨幹部:政治/經濟/文化/社會合一
在 人民公社或生產集體化年代,公社或生產(大)隊的確有著政治/經濟/文化/社會合一的傾向,公社由黨政幹部控制,組織社員生產,政治學習,集中分配工 分,提供飯堂膳食(即俗語的「大鍋飯」),農民對公社或生產隊有物質上的依賴,公社外別無謀生機會,從而凝聚在黨的領導下。

-農村改革(70年代末以後):黨支部與村委會合一
農 村改革,把生產權交還農戶手上,各項日常消費,都歸農戶管,而黨支部書記與村委會結合,村委會即一般所說的農村集體,是一群眾組織,由村民基層選舉組 成,而黨支書或其他黨委,通常掌握著提名人選,有時黨幹部與村委成員高度重疊;雖然農業生產歸家庭所有,但由於中國農地屬集體所有,所以,黨仍透農村群眾 組織來控制村中重要的資源--土地,以及執行其他國家規定(例如計劃生育)。

參考資料:
賴堅立<中國基層政改與反腐敗
郭正林<中国农村二元权力结构:村委会与党支部的关系研究

4.3. 城市
-單位制:基層組織黨幹部

任何一單位由於直屬上級單位,所以均由上級指派人員主管,同時,大部份單位皆有黨支書記或黨委領導。

根據一些學者(如Andrew Walder)的看法,單位對人的控制,主要靠的並非恐嚇或直接控制(即非極權主義),而是利益交換及從屬網絡,他們稱之為新傳統主義(Neo-traditionalism)。

首 先是利益交換,在國企改革及機構精簡前,城市經濟的市場成分並不高,日常生活用品及服務,大部份由單位負責,所以有「單位/企業辦社會」的說法,例如住 房、子女學校等,國企改革及機構精簡後,單位規模少了,而市場經濟亦較活躍,但是,不少財政良好的單位(特別是經濟發達的政府單位),仍然負擔不少單位員 工的生活福利,例如所謂由公家機關興建廉價的單位房,賣給員工。因此,單位內的成員便因獲取日常利益而對組織依賴,因此上級黨政機關得到起碼的忠誠。

另外是從屬網絡,單位內形成了升遷提拔網絡,每一位成員都有一位或一些上級提拔,形成很強的私人關係,這種私人關係發展成對黨的忠誠。


-城市社區:居委會與黨支部書記
近 年,由於國營單位的減少,城市亦開始出現了強化街區管治的新模式,原來的城市社區有居民委員會,雖屬群眾組織,但有監視社區的功能;過去多由街道辦事處 (由區政府管轄的行政機構)管理,其居委會主任,多由街道辦委任,或由地方黨委派出支部書記兼任,選舉的普及程度有限;但近年,不少社區基層直選居委會主 任,甚至是所有委員,主任多是黨員。

參考資料:朱健剛<城市街區的權力變遷

某學術機構的黨體系

5. 新全能/全體主義:膨脹中的黨
近年的經濟及體制改革,使中國共產黨對社會的控制減弱,農村及城市由於市場經濟出現民營企業,在農村,非農化使越來越多的農民不用依賴由黨政機關掌控的土地,在城市,單位以外的私人企業,民營企業亦大增,有削弱黨對社會的控制。

面對新的形勢,中國共產黨其中一個方法是擴大會員,九十年代初,中國約有五千萬共產黨員,現在有六千八百萬,十多年間,增加了30%;其中,大部份是受過中上等教育的知識份子,以及民營企業家,即所謂社會中的「優秀份子」,例如,現在有三分之一的民營企業家是黨員。

由 於黨員眾多,所以黨的陰影仍然存在社會每一角落,特別是佔據各級領導位置,包括企業廠長、校長、系主任、班長等,故此,有時發生甚麼官民爭議,例如上訪, 被投訴或抗議的機關人物,固然是黨員,但抗議者亦是黨員;故此,不少學者認為,中國的黨政權力結構,不是極權主義,而是全體/全能主義),黨像一幅充滿孔洞但無比巨大的網,把全中國的精英階層包裹著。

參考書目:
鄒讜2002《中國革命再闡釋》香港:牛津大學出版社。
魏承志2005《中國知識份子的浮沉》香港:牛津大學出版社。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